内容预览:
农民生活由贫困走向小康统计分析
##地处洞庭湖畔,素有“鱼米之乡”的美誉,是国家重要的粮食、棉花、南竹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,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。解放初期的##百废待兴,勤劳勇敢的##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,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风雨同舟,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。60年来,##农民生活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,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。
一、农民收入呈阶段性成长
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,在中央农村政策的指引下,农村经济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发展。##农村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,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过程,既有失败的经验教训,又有成功的喜悦心情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,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快速增长,农民增收从此走上了稳定、持续、健康发展的道路。2008年,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27元,比改革开放前增长44.3倍,年均递增13.1%。纵观##市农民增收的发展历程,可分为六个成长阶段。
1、1949-1977年,探索徘徊阶段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通过土地改革,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,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农业生产中,通过互助组、合作社,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。但由于后段发动了“大跃进”和人民公社化运动,加上三年自然灾害,农业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破坏,农产品产量下降,农民收入徘徊不前,1977年,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00元左右。2、1978-1985年,快速增长阶段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,打破了“大锅饭”体制,解放了农村生产力,激发了农民生产…………
全文共3207字,仅供站内会员学习参考(会员可打开排版规范的全部文档)
新来的客人请【点此注册】加入会员
刚注册会员请【刷新页面】打开全文
未登陆用户请【登录网站】查阅文章
秘书文库--青年干部的网络秘书,职场精英的智慧文库![了解我站]